概述

偷窃癖是一种心理健康障碍,表现为反复且无法抑制的偷窃冲动,并且偷窃的物品通常您实际上并不需要。偷窃的物品往往价值不大,您可以买得起。偷窃癖一种罕见却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对您和亲人造成情感伤害,甚至法律问题。

偷窃癖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表现为情感或行为自控出现问题。如果患有冲动控制障碍,您会很难抵抗诱惑或强烈冲动,做一些对自己或他人过分或有害的行为。

难以启齿的耻辱感压覆着许多偷窃癖患者的生活,因为他们害怕寻求心理健康治疗。虽然偷窃癖尚无治愈方法,但使用药物治疗或专注于应对冲动的技能培养疗法可能会有助于终止强迫性偷窃的循环。

症状

偷窃癖症状可能包括:

  • 无法抗拒强烈的偷窃无用物品的欲望
  • 感到因偷窃而带来的紧张感、焦虑或兴奋
  • 偷窃时感到愉悦、放松或满足
  • 偷窃之后会感到非常内疚、自责、羞耻或害怕被捕
  • 欲望仍然出现,偷窃癖周期不断重复

特征

偷窃癖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或特点:

  • 与大部分入店行窃者不同,偷窃癖患者不是因为个人利益、受到激将、出于报复或叛逆心理而偷窃。他们之所以偷窃,只是因为偷窃的冲动非常强大,无法抗拒。
  • 偷窃癖一般突然发作,没有事先计划,也没有他人的帮助。
  • 大多数偷窃癖患者都是从商店等公共场所偷窃,有些人可能会从朋友或熟人那里偷窃,例如在聚会上偷窃。
  • 通常,偷窃的物品对于偷窃癖患者没有什么价值,而且这些患者也买得起这些物品。
  • 偷窃的物品通常会被藏起来,永远不会使用。这些患者可能这些东西捐赠出去,送给家人或朋友,甚至偷偷送回原处。
  • 偷窃冲动可能时有时无,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反复发作,强度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

何时就医

如果您无法停止入店行窃或偷窃,请寻求医疗帮助。许多偷窃癖患者因为害怕被捕或入狱而不想寻求治疗。但是,心理医生通常不会将您的盗窃行为报告给执法机关。

有些人之所以寻求医疗帮助,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被抓住并造成法律问题。或者他们已经被捕,并且法律上要求他们寻求治疗。

如果亲人患有偷窃癖

如果您怀疑好友或家人可能患有偷窃癖,请委婉地表达您的关心。请记住,偷窃癖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而不是品质缺陷,因此与其接触时请不要评判或责怪。

强调以下几点可能会有所帮助:

  • 您之所以担心,是因为关心这位亲友的身心健康。
  • 您担心强迫型偷窃的风险,例如被捕、失去工作或破坏珍贵的关系。
  • 您要明白,对于偷窃癖患者,偷窃的欲望可能太过强烈,只靠“专注克服”可能无法抑制。
  • 治疗可能有助于使偷窃的欲望最小化,过上没有偷窃瘾和耻辱感的生活。

如果您在为谈话作准备时需要帮助,请咨询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可能将您转诊给心理健康专家,由专家帮您规划适当的方式,既表达您的关心,又不会使您的朋友或亲人产生戒备心理或感觉受到威胁。

病因

偷窃癖的病因尚为未知。多项理论表明,脑部变化可能是导致偷窃癖的根本原因,而且习得的盗窃物品模式会随时间的推移加重该问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可能病因,但是偷窃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大脑中一种名为血清素的天然化学物质出现问题。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帮助调节心情和情绪。血清素水平低常见于容易冲动行事的人。
  • 成瘾性疾病。偷窃可能会释放多巴胺,另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产生愉悦感,一些人会一次次追求这种刺激的感觉。
  • 脑部阿片系统。脑部阿片系统调节冲动。这一系统的失衡可能导致冲动更难抑制。
  • 习得习惯。冲动使人感到不适。把偷窃作为对冲动的回应可以暂时减少痛苦、缓解冲动。这就形成了一种难以打破的牢固习惯。

风险因素

偷窃癖并不常见,但一些偷窃癖病例可能永远无法确诊。有些人从来不寻求治疗。有些人会在多次盗窃后被关进监狱。

偷窃癖通常在青少年时期或青年期发病,但也可能更晚发病。已知偷窃癖患者约三分之二是女性。

偷窃癖的风险因素可能包括:

  • 家族史。如果血亲(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偷窃癖或成瘾性疾病,则可能增加患偷窃癖的风险。
  • 患有另一种心理疾病。偷窃癖患者往往还有其他心理健康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或药物滥用障碍。

并发症

如果不加以治疗,偷窃癖会导致严重的情感、家庭、工作、法律和经济问题。例如,您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但您会感到无力抵抗这种偷窃冲动。因此,您可能会充满内疚、羞耻、自我厌恶和耻辱感。您还可能会因为偷窃被捕。您也可能过着遵纪守法的生活,但偷窃冲动会让您感到困惑和心烦。

与偷窃癖相关的其他并发症和医疗状况可能包括:

  • 其他冲动控制障碍,如强迫性赌博或购物
  • 酒精或其他物质滥用
  • 人格障碍
  • 进食障碍
  • 抑郁症
  • 双相障碍
  • 焦虑障碍
  • 自杀想法和行为

预防

目前尚不清楚导致偷窃癖的原因,所以还不知道如何才能进行有效预防。在发生强迫性偷窃后立即接受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止偷窃癖恶化,并防止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March 23, 2023
  1. Kleptomania. I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TR. 5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https://dsm.psychiatryonline.org. Accessed Aug. 12, 2022.
  2. Torales J, et al. Kleptomania as a neglected disorder in psychiatr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20; doi:10.1080/09540261.2020.1756635.
  3. Ebert MH, et al., eds. Impulse-control disorders. In: Current Diagnosis & Treatment: Psychiatry. 3rd ed. McGraw Hill; 2019. https://accessmedicine.mhmedical.com. Accessed Aug. 12, 2022.
  4. Roberts LW, ed. Disruptive, impulse-control and conduct disorders. In: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Textbook of Psychiatry. 7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2019. https://psychiatryonline.org/. Accessed Aug. 12, 2022.
  5. Bruno S, et al. Neuro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20; doi:10.1016/j.psc.2020.02.001.
  6. Sawchuk CN (expert opinion). Mayo Clinic. Sept. 9, 2022.

相关

相关医疗程序